English

分享成果 造福后代

1999-07-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丁健行 我有话说

人类对外空的向往可追溯到史前年代。随着对宇宙的不断探索,人类冲破地球的禁锢而迈向外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一千年前中国人发明火药和火箭以后,乘坐火箭遨游外空的念头慢慢在人们头脑里定型。至二十世纪,人类在开发外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升天,标志着太空时代的到来。

自太空时代初始,联合国便参与了各种外空活动。1959年联合国大会设立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以推动国际间在外空科技及其应用方面的合作。之后,联合国大会陆续通过了若干条约和一系列原则,为和平而有效地开展外空活动奠定了基本原则。1968年和1982年联合国先后在维也纳召开两次外空会议。

对太空的探索和利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科学、经济和社会利益。科学家们获取了大量关于宇宙、行星系、太阳和地球本身形成过程的信息。他们正在利用高功率望远境进行回溯式研究,探索宇宙的起源。通过外空活动,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提高了,土地使用管理、资源管理、灾害控制和农渔业管理的能力提高了。遥感技术已从地图绘制、水文学、勘测和自然资源等传统应用逐渐发展成更加面向消费者的应用。卫星通信系统的新技术提高了人类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保健服务以及灾害报警和救灾工作的有效性。卫星通信业成为许多国家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据估计,1997年至2005年间,全世界用于固定通信和广播业务的卫星发射和运营,就有600亿至800亿美元的市场。同一时期内,这些卫星的地面站、终端市场和最终用户的市场为2000亿至3000亿美元。

自1982年第二次外空会议以来,空间科技及其应用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空间技术运用的商品化程度呈上升的趋势,私营化开始出现。公共部门正在与私营部门建立起伙伴关系。昔日带有冷战烙印的太空竞争让位于日益加剧的商业竞争。同时,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认识、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但是在享用这些成果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如何规范民间私营企业的外空活动?如何让发展中国家分享外空活动的成果,造福子孙后代?这些都是外空活动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急需解答的问题。

7月19日联合国第三次外空会议适时地在维也纳召开。这是除联合国会员国、联合国系统各组织、涉及空间活动的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以外,第一次有与空间有关企业等民间部门参加的会议。会议于7月30日落下帷幕并通过了会议报告。报告的第四部分《新千年开始之际利用空间的潜力》可视作会议为空间科技及应用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所绘制的一张蓝图。

报告认为,外空活动的前景之一在于卫星结合利用建模技术,用以在太阳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和臭氧层变化对环境和人的健康造成的影响等问题上寻求答案。报告还认为,应该增加数据和信息产品的可获得性和价格可承受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财政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遥感系统的效益。对于尚未建起信息基础设施、因此不能获得信息这一发展的基本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报告希望它们投资建设自己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报告认为,在电信之后,遥感、发射服务和地理信息系统将成为商业空间活动的新重点。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空间技术将新的产品、工艺和服务推向世界市场。发展中国家应该排除妨碍技术转让的障碍,最大限度地分享空间技术带来的好处……

与会各方取得的共识,构筑成规范人类今后外空活动的框架。报告描述的前景将由人类的外空实践一步一步地付诸实施。外层空间属于全人类。

(本报维也纳7月3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